成语词典

刍荛之言

基本解释

词条:『刍荛之言』

拼音:chú ráo zhī yán

注音:ㄔㄨˊ ㄖㄠˊ ㄓ 一ㄢˊ

解释:刍荛:割草打柴的人。割草打柴人的话。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。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。

成语解释

典故出处: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先民有言,询于刍荛。

运用示例:巧匠何曾弃樗栎,刍荛之言或有益。◎ 宋·李清照《上枢密韩肖胄》诗

古代诗词

宋代.李清照.上枢密韩公、工部尚书胡公:「巧匠何曾弃樗栎,刍荛之言或有益。」
明代.李梦阳.河之渚:「刍荛之言,君子敬听。」
清代.陈恭尹.江边行献大司马制府吴公:「刍荛之言良可思,谁向天庭一述之。」
明代.顾璘.平宁藩后上乔司马:「刍荛之言无少蒙,永绝前日忧忡忡。」

基本字义

刍(芻)chú(ㄔㄨˊ)

1、喂牲畜的草,亦指用草料喂牲口:刍秣(饲养牛马的草料)。反刍。

2、割草:刍荛(割草称“刍”,打柴称“荛”。指割草打柴的人。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)。刍言(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)。刍议(同“刍言”)。

3、草把:刍灵(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)。

基本字义

荛(蕘)ráo(ㄖㄠˊ)

1、柴草,割柴草:行牧且荛。

2、采柴草的人:刍荛(割草打柴的人,后多指在野之士)。荛竖。

3、“芜菁”的别称。

基本字义

zhī(ㄓ)

1、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
2、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
3、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
4、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
5、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
6、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
7、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
基本字义

yán(一ㄢˊ)

1、讲,说:言说。言喻。言道。言欢。言情。言必有中(zhòng)(一说就说到点子上)。

2、说的话:言论。言辞(亦作“言词”)。语言。言语。言简意赅。

3、汉语的字:五言诗。七言绝句。洋洋万言。

4、语助词,无义:言归于好。“言告师氏,言告言归”。

5、姓。

相关汉字

相关组词

秉刍 苾刍 苾刍尼 匎刍 反刍动物 飞刍 反刍 长倩赠刍


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2003-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