闷葫芦
基本解释
词条:『闷葫芦』
拼音:mèn hú lú
注音:ㄇㄣˋ ㄏㄨˊ ㄌㄨˊ
解释: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规用法:闷葫芦偏正式;作宾语;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事情。
典故出处:元 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第四折:“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,这画的是徯幸杀我也闷葫芦。”
运用示例:他们要早告诉了我,何苦叫我打这半天的闷葫芦呢!◎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十七回
古代诗词
元代.乔吉.水仙子:「闷葫芦铰断线儿,锦鸳鸯别对了个雄雌。」
清代.奕绘.玉楼春二首 其一:「贫儿打破闷葫芦,满地金钱大欢喜。」
近现代.汪石青.对鞠书怀:「古泪尽弹愁节序,钝根终系闷葫芦。」
近义词:一声不吭
基本字义
闷(悶)mèn(ㄇㄣˋ)
1、心烦,不舒畅:愁闷。沉闷。郁闷。闷懑。闷闷不乐。
2、密闭,不透气:闷子车。
其他字义
闷(悶)mēn(ㄇㄣ)
1、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:闷气。闷热。
2、密闭,使不透气:茶刚沏上,闷会儿再喝。
3、不吭声,不声张:他只是闷头苦干。
基本字义
葫hú(ㄏㄨˊ)
1、〔葫芦〕a.一年生草本植物,果实像大小两个球连在一起,可以盛酒或供观赏;b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
2、大蒜的别称。
基本字义
芦lú(ㄌㄨˊ)
1、〔芦苇〕多年生草本植物,多生于水边,茎中空,茎可编席,亦可造纸。简称“芦”,如“芦花”、“芦根”、“芦笛”、“芦席”、“芦荡”;亦简称“苇”,如“芦丛”、“芦塘”、“芦箔”、“芦荡”。
2、姓。
相关汉字
相关组词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