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非物是
基本解释
词条:『人非物是』
拼音:rén fēi wù shì
注音:ㄖㄣˊ ㄈㄟ ㄨˋ ㄕˋ
解释:指人事变迁,景物依旧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使用频率:一般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规用法:人非物是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怀念故人。
典故出处: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寄情》:“蓬莱院月悴花憔,昭阳殿人非物是。”
古代诗词
宋代.贺铸.雨中花/夜行船:「人非物是,半晌鸾肠易断,宝勒空回。」
宋代.吕胜己.霜天晓角:「十载人非物是,惊回首、梦初觉。」
宋代.吴礼之.蓦山溪:「触目愈伤情,念陈迹、人非物是。」
宋代.吴潜.贺新郎:「想回头、人非物是,不知何世。」
宋代.吴潜.水调歌头:「眼底朱甍画栋,往往人非物是,蟋蟀自鸣秋。」
近义词:物是人非
基本字义
人rén(ㄖㄣˊ)
1、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、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:人类。
2、别人,他人: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。待人热诚。
3、人的品质、性情、名誉:丢人,文如其人。
基本字义
非fēi(ㄈㄟ)
1、不,不是:非凡。非法。非分(fèn)。非礼。非但。非同小可。啼笑皆非。
2、不对,过失:痛改前非。文过饰非。习非成是(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,反认为是对的)。
3、与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(有时后面没有“不”字):我非看这本书。
4、责怪,反对:非难(nàn)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
5、指“阿非利加洲”(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。简称“非洲”):东非。西非。
基本字义
物wù(ㄨˋ)
1、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:事物。生物。物体。货物。礼物。文物。物价。物质。地大物博。物极必反。
2、内容,实质:言之有物。
3、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:物议(群众的批评)。待人接物。物望所归(众望所归)。
基本字义
是shì(ㄕˋ)
1、表示解释或分类:他是工人。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
2、表示存在:满身是汗。
3、表示承认所说的,再转入正意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太长了。
4、表示适合:来的是时候。
5、表示任何:凡是。是活儿他都肯干。
6、用于问句:他是走了吗?
7、加重语气,有“的确”、“实在”的意思:天气是冷。
8、对,合理,与“非”相对:是非。他说的是。实事求是。
9、认为对:是古非今。各行其是。深是其言。
10、表示应承或同意(单说一个“是”字):是,我就去。
11、这,此:是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比比皆是。
12、助词,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:惟你是问。惟利是图。
13、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