螳螂捕蝉
基本解释
词条:『螳螂捕蝉』
拼音:táng láng bǔ chán
注音:ㄊㄤˊ ㄌㄤˊ ㄅㄨˇ ㄔㄢˊ
解释:蝉:知了。螳螂捉蝉,不知潜在危险。比喻目光短浅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规用法:螳螂捕蝉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目光短浅。
典故出处: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》:“螳螂捕蝉,志在有利,不知黄雀在后啄之。”
精选例句
1、螳螂捕蝉,黑猫在后作者:半筐桃子。
2、芒种节气梅雨期,湿热困脾暑铄金。人困神乏须调理,精神愉悦饮食辛。冷热水浴强身体,莫强拼。螳螂捕蝉眼前利,要当心。
3、他的那招螳螂捕蝉着实厉害,但是海叔的却又更胜一筹。
4、他一心都在算计别人,没想到这次竟然螳螂捕蝉,被人暗算了。
5、小偷只顾着偷东西,却没有想到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,警察已经在外头等着逮捕他了。
古代诗词
宋代.李自中.筼筜万个黄雀每栖息其上一昔风雨飒至忽闻有:「君不见螳螂捕蝉上高树,企足昂头忘反顾。」
宋代.郭祥正.泗水雍秀才画草虫:「蜻蜓点水蝶扑花,螳螂捕蝉蜂趁衙。」
明代.董纪.螳螂捕蝉歌:「螳螂捕蝉蝉未知,黄雀又拟螳螂后。」
宋代.翟嗣宗.偶见蜘蛛因成四韵:「莫学螳螂捕蝉勇,须知黄雀奈君何。」
近义词:鼠目寸光、急功近利
反义词:瞻前顾后
基本字义
螳táng(ㄊㄤˊ)
1、〔螳螂〕昆虫,全身绿色或土黄色,头呈三角形,前脚呈镰刀状。捕食害虫,对农业有益,如“螳螳捕蝉,黄雀在后”。俗称“刀螂”;简称“螳”,如“螳臂当车”(喻不自量力)。
基本字义
螂láng(ㄌㄤˊ)
1、〔螳螂〕见“螳”。
2、〔蜣螂〕见“蜣”。
3、〔蟑螂〕见“蟑”。
4、〔蚂(mǎ)螂〕见“蚂2”。
基本字义
捕bǔ(ㄅㄨˇ)
1、捉,逮:捕捉。捕获。捕杀。巡捕。缉捕。捕风捉影。
基本字义
蝉(蟬)chán(ㄔㄢˊ)
1、昆虫,种类很多,雄的腹面有发声器,叫的声音很大:蝉联。蝉蜕。蝉韵(蝉鸣)。寒蝉。金蝉脱壳。
2、古代的一种薄绸,薄如蝉翼:蝉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