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圭之玷
基本解释
词条:『白圭之玷』
拼音:bái guī zhī diàn
注音:ㄅㄞˊ ㄍㄨㄟ ㄓ ㄉ一ㄢˋ
解释:白玉圭上的一个斑点。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,只是有些小缺点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规用法:白圭之玷偏正式;作状语;形容美好的人或事物存在的小缺点。
典故出处:《诗经 大雅 抑》:“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为也。”
运用示例:也不过白圭之玷,并非晚节不终。◎ 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·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》
古代诗词
先秦.诗经.抑:「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,斯言之玷,不可为也。」
宋代.郑刚中.沈商卿砚:「白圭之玷尚可磨,涩不拒笔滑留墨。」
先秦.诗经.抑:「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。」
元代.张天英.郎亡金:「何时郎得金,白圭之玷乃可灭。」
近义词:金无足赤、人无完人
反义词:十全十美
基本字义
白bái(ㄅㄞˊ)
1、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:白色。白米。
2、明亮:白昼。白日做梦。
3、清楚:明白。不白之冤。
4、纯洁:一生清白。白璧无瑕。
5、空的,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:空白。白卷。
6、没有成就的,没有效果的:白忙。白说。
7、没有付出代价的:白吃白喝。
8、陈述:自白。道白(亦称“说白”、“白口”)。
9、与文言相对:白话文。
10、告语:告白(对公众的通知)。
11、丧事:红白喜事(婚事和丧事)。
12、把字写错或读错:白字(别字)。
13、政治上反动的:白匪。白军。
14、中国少数民族,主要分布于云南省:白族。白剧。
15、姓。
基本字义
圭guī(ㄍㄨㄟ)
1、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,上圆(或剑头形)下方:圭角(jiǎo)(圭的棱角,喻锋芒)。
2、古代测日影的器具:圭表(a.测日影的器具;b.标准)。圭臬(指标准、法度,如“奉为圭圭”)。
3、古代容量单位(一升的十万分之一):圭撮(喻小量)。圭勺。
4、古代重量单位,十圭重一铢,二十四铢重一两,十六两重一斤。
5、洁:圭田(古代卿大夫供祭祀用的田)。
基本字义
之zhī(ㄓ)
1、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2、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3、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4、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5、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6、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7、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基本字义
玷diàn(ㄉ一ㄢˋ)
1、白玉上面的斑点,亦喻人的缺点、过失:小玷(小过失)。玷缺(人有缺点,如玉有斑点)。白圭之玷(“圭”,玉器)。
2、使有污点:玷污。玷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