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词典

唇焦口燥

基本解释

词条:『唇焦口燥』

拼音:chún jiāo kǒu zào

注音:ㄔㄨㄣˊ ㄐ一ㄠ ㄎㄡˇ ㄗㄠˋ

解释:焦:干。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。

成语解释
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
主体结构:联合式成语

常规用法:唇焦口燥作谓语、状语;形容费尽口舌。

典故出处:唐 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。

精选例句

1、他唇焦口燥,只盼能找些清水,好好的喝上几口,但是眼下距离方才的冰河却是极远,再没有走过去的力气。
2、风轻轻拂过这一片沙漠,偶尔强劲时,卷起滔天龙卷风,偶尔微弱时,毒辣的耀阳让人唇焦口燥,偶尔风起沙静。
3、陈湘瞳孔收缩,唇焦口燥,长这么大,这是第一次看到女子的身体,何况南妖还是一个绝世美女!诱惑力太大了,让人难以把持。
4、他说得唇焦口燥,可是没多少人能听懂。
5、耀龙梦中仿佛到了火的世界,到处都是火,烧的他唇焦口燥,想喊却又发不出声音,一直忍耐着。

古代诗词

唐代.杜甫.茅屋为秋风所破歌:「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」
元代.王冕.望雨:「唇焦口燥声啾啾,抱瓮沿门求剩水。」
宋代.陈普.太极诗上范天碧侍郎:「唇焦口燥朱晦翁,至今无柰龙无耳。」
明代.韩上桂.有所思二章怀国倩也 其一:「唇焦口燥,炙之欲乾。」

近义词:口干舌燥

基本字义

chún(ㄔㄨㄣˊ)

1、嘴的边缘红色部分:嘴唇。唇齿(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)。唇膏。唇裂。唇舌(“嘴唇”和“舌头”,喻言辞)。唇吻(嘴唇,喻口才、言辞)。唇亡齿寒(关系密切,利害相关)。

基本字义

jiāo(ㄐ一ㄠ)

1、物体经火烧变成黑黄色并发硬、发脆:烧焦。焦土。焦头烂额。

2、烦躁,着急:焦急。焦虑。焦灼。焦躁不安。

3、酥,脆:焦脆。焦枣。

4、喻干燥到极点:唇焦口燥。焦枯。焦裂。焦渴。

5、一种质硬、多孔、发热量高的固体燃料:焦炭。焦煤。焦炼。

6、姓。

基本字义

kǒu(ㄎㄡˇ)

1、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(亦称“嘴”):口腔。口才。口齿。口若悬河。

2、容器通外面的地方:瓶子口。

3、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港口。

4、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(多用作地名):古北口。喜峰口。

5、破裂的地方:口子。

基本字义

zào(ㄗㄠˋ)

1、干,缺少水分:干燥。燥裂。燥热。枯燥。

相关汉字

相关组词

拌唇撅嘴 补唇 布唇枯舌 谗唇 耳唇 反唇 丹唇 泛唇泛舌


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2003-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