咄咄怪事
基本解释
词条:『咄咄怪事』
拼音:duō duō guài shì
注音:ㄉㄨㄛ ㄉㄨㄛ ㄍㄨㄞˋ ㄕˋ
解释:表示吃惊的声音。形容不合常理,难以理解的怪事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规用法:咄咄怪事偏正式;作宾语;与岂非、真是等连用。
典故出处: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黜免》:“殷中军(殷浩)被废在信安,终日恒书空作字,扬州吏民寻义逐之,窃视,唯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而已。”
运用示例:噫!一小说之微,而竟有如斯之法律,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,亦咄咄怪事,咄咄怪事。◎ 清·陶曾佑《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》
精选例句
1、要是有人为霍乱菌这样渺小的东西而甘愿染上霍乱,岂不是咄咄怪事!
2、如此一来,也就难怪伏济巷越来越出名,杀人都可以杀到生意兴隆,这放到任何地方,当真是咄咄怪事。
3、再者说,重述种种咄咄怪事正像与他人说梦:事虽能说清,梦中心境却无论如何无法传达。
4、据说贤侄先天满灵力却无法修炼真是咄咄怪事,老夫瞧瞧!
5、据报载国外一个妇女一胎生了七个小孩,真是咄咄怪事!
古代诗词
宋代.李曾伯.水调歌头:「西风咄咄怪事,吹不散烟霾。」
宋代.杨万里.明发栖隐寺:「如何今晨天地间,咄咄怪事满眼前。」
清代.蒋士铨.水调歌头十二首 其二:「眼中咄咄怪事,谁可合时宜。」
明代.王弘诲.隐居 其四:「休休知足忍辱,咄咄怪事书空。」
近义词:莫名其妙、不可思议
反义词:合情合理、顺理成章、天经地义
基本字义
咄duō(ㄉㄨㄛ)
1、〔咄咄〕表示惊怪,如“咄咄怪事。”
2、表示呵叱:“咄!你这光棍!那么简单”。
基本字义
怪guài(ㄍㄨㄞˋ)
1、奇异,不平常:怪诞(离奇古怪)。怪事。怪物。怪讶。怪圈(quān)。怪话。怪异。奇形怪状。
2、惊奇:大惊小怪。怪不得。
3、传说中的妖魔之类:鬼怪。妖怪。
4、性情乖僻或行为异样的人:怪癖(古怪的癖好)。怪僻(古怪)。
5、很,非常:怪好的天气。
6、怨,责备:不怪你。怪罪。怪怨。
基本字义
事shì(ㄕˋ)
1、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:事情。事件。事业。
2、变故:事故(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,如工作中的死伤等)。事端。
3、职业:谋事(指找职业)。
4、关系和责任:你走吧,没你的事了。
5、办法:光着急也不是事儿,还得另找出路。
6、做,治:不事生产。无所事事。
7、服侍:事父母。
中英翻译
翻译:monstrous absurdi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