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词典

七手八脚

基本解释

词条:『七手八脚』

拼音:qī shǒu bā jiǎo

注音:ㄑ一 ㄕㄡˇ ㄅㄚ ㄐ一ㄠˇ

解释:形容人多手杂,动作纷乱。

成语解释
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
主体结构:联合式成语

常规用法:七手八脚联合式;作状语;形容人多手杂,动作纷乱。

典故出处: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第20卷:“上尚七手八脚,三头两面,耳听不闻,眼觑不见,苦乐逆顺,打成一片。”

运用示例: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。◎ 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

精选例句

1、他不小心从墙上摔了下来,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他抬进了医院。
2、一见到老王昏倒了,几个邻居七手八脚地把他扶到骑楼下休息。
3、几个人从卡车里拿出铁锹,七手八脚开始挖了起来。
4、洪水涨得太快,只见居民七手八脚地忙着搬家具到高处。
5、幸亏他们都拴着保险绳,没冲出多远,就被众人七手八脚拉上岸来。

古代诗词

宋代.释道川.颂古二十八首:「七手八脚,神头鬼面。」
宋代.释妙伦.偈颂八十五首:「阿呵呵,瑞岩与么道,大似落汤螃蟹,七手八脚一时露现。」
宋代.释了惠.偈颂七十一首:「七手八脚,三头两面。」
宋代.释了惠.偈颂七十一首:「缩不来,展不去,七手八脚一时露。」

近义词:手忙脚乱、手足无措

反义词:有条不紊

基本字义

qī(ㄑ一)

1、数名,六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柒”代)。

2、文体名,或称“七体”,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。

3、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,共七次,称“做七”。

基本字义

shǒu(ㄕㄡˇ)

1、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:手心。棘手(形容事情难办,像荆棘刺手)。着(zhuó)手(开始做,动手)。手不释卷。

2、拿着:人手一册。

3、亲自动手:手稿。手迹。手令。手书(a.笔迹;b.亲笔书信)。

4、技能、本领:手法(技巧,方法)。手段。留一手。

5、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:国手。扒手。生产能手。

6、小巧易拿的:手枪。手册。

基本字义

bā(ㄅㄚ)

1、数名,七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捌”代):八面玲珑。八卦(《周易》中的八种基本图形)。

基本字义

jiǎo(ㄐ一ㄠˇ)

1、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:脚心。脚掌。脚背。脚跟。脚步。脚印。脚法(指踢球、踢毽等的技巧)。脚镣。脚踏实地(形容做事实事求是,不浮夸)。

2、最下部:脚注。山脚。墙脚。

3、剩下的废料,渣滓:下脚料。

4、〔脚本〕表演戏剧或拍摄影视所依据的底本。

5、旧时指与体力搬运有关的:脚夫。脚行(háng)。脚钱。拉脚。

相关汉字

相关组词

八七会议 北斗七星 伯伦七辈 不问三七二十一 不堪七 钢七郎当 二七斋 二七大罢工


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2003-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