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词典

不寒而栗

基本解释

词条:『不寒而栗』

拼音:bù hán ér lì

注音: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一ˋ

解释:栗:畏惧,发抖。不冷而发抖。形容非常恐惧。

成语解释
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
主体结构:紧缩式成语

常规用法:不寒而栗紧缩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想到、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。

典故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酷吏列传》:“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。”

运用示例:岂果脂粉之气,不势而威?胡乃肮脏之身,不寒而栗。◎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马介甫》

精选例句

1、这个人臼头花钿,叫人看了不寒而栗。
2、半夜里听到声声狼嚎,人人不寒而栗。
3、法医实习生刚接触那些凶案现场的时候,都会不寒而栗,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。
4、这尊锺魁像雕得,怒眼赤髯,看了令人不寒而栗!
5、他是个怕事的人,每次遇到困难就会不寒而栗。

古代诗词

宋代.高斯得.不浮次歆予亦再赋:「每思世路巘,身不寒而栗。」

近义词:心惊胆跳、小心翼翼、心惊肉跳、战战兢兢、胆战心惊、毛骨悚然

反义词:无所畏惧、临危不惧

基本字义

bù(ㄅㄨˋ)

1、副词。

2、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谦)。不刊(无须修改,不可磨灭)。不学无术。不速之客。

3、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:不,我不知道。

4、用在句末表疑问:他现在身体好不?

其他字义

fǒu(ㄈㄡˇ)

1、古同“否”,不如此,不然。

基本字义

hán(ㄏㄢˊ)

1、冷,与“暑”相对:寒冬。寒色。寒衣。寒冽。寒带。寒战。寒噤。寒食(节名,在清明前一天。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,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“寒食”)。寒喧。寒来暑往。唇亡齿寒。

2、害怕:寒心。

3、穷困,有时用作谦辞:寒门。寒伧。寒舍。寒窗(喻艰苦的学习环境)。寒酸。寒士(旧指贫穷的读书人)。

基本字义

ér(ㄦˊ)

1、古同“尔”,代词,你或你的:“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。

2、连词(a.表平列,如“多而杂”。b.表相承,如“取而代之”。c.表递进,如“而且”。d.表转折,如“似是而非”。e.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,如“浓而不烈”。f.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,如“侃侃而谈”。g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,如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”)。

3、表(从……到……):从上而下。

基本字义

lì(ㄌ一ˋ)

1、落叶乔木,果实为坚果,称“栗子”,味甜,可食:栗色。火中取栗。

2、发抖,因害怕或寒冷肢体颤动:战栗。

3、坚实:“缜密以栗”。

4、姓。

中英翻译

翻译:shudder; tremble with fear

shudder*['ʃʌdә]
n. 战栗, 发抖
vi. 战栗, 发抖
【医】 战栗, 发抖

相关汉字

相关组词

爱博不专 安不忘虞 闇室不欺 按甲不出 按甲不动 按纳不下 熬不过 熬不住


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2003-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