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词典

谗慝之口

基本解释

词条:『谗慝之口』

拼音:chán tè zhī kǒu

注音:ㄔㄢˊ ㄊㄜˋ ㄓ ㄎㄡˇ

解释:专进谗言的恶人的嘴。

成语解释
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
使用频率:一般成语
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
主体结构:偏正式成语

常规用法:谗慝之口作宾语;用于说坏话的人。

典故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愿以间执谗慝之口。”

基本字义

谗(讒)chán(ㄔㄢˊ)

1、在别人面前说陷害某人的坏话:谗言。谗害。谗佞。进谗。信谗。

基本字义

tè(ㄊㄜˋ)

1、奸邪,邪恶:隐慝(人家不知道的罪恶)。

2、阴气。

3、灾害:“以伏蛊慝”。

基本字义

zhī(ㄓ)

1、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
2、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
3、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
4、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
5、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
6、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
7、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
基本字义

kǒu(ㄎㄡˇ)

1、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(亦称“嘴”):口腔。口才。口齿。口若悬河。

2、容器通外面的地方:瓶子口。

3、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港口。

4、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(多用作地名):古北口。喜峰口。

5、破裂的地方:口子。

相关汉字

相关组词

谤谗 避谗 谗子 谗訾 谗诟 谗蛊 谗害 谗狠


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2003-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