旰食宵衣
基本解释
词条:『旰食宵衣』
拼音:gàn shí xiāo yī
注音:ㄍㄢˋ ㄕˊ ㄒ一ㄠ 一
解释:天色很晚才吃饭,天不亮就穿衣起来。形容勤于政事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规用法:旰食宵衣作谓语、定语;指勤于政事。
典故出处:南朝 陈 徐陵《陈文帝哀策文》:“勤民听政,旰食宵衣。”
运用示例:奋乾纲旰食宵衣,持国柄敬天慰庙。◎ 明·陈汝元《金莲记·射策》
古代诗词
宋代.张嵲.绍兴中兴上复古诗:「旰食宵衣,导率以身。」
宋代.宋太宗.缘识:「旰食宵衣,无是无非。」
清代.王锡.长平庄歌:「旰食宵衣理万几,励精志在安宗社。」
清代.陈文騄.赋示诸将 其二:「旰食宵衣频北顾,涓埃谁为答宸衷。」
近义词:宵衣旰食、日理万机
反义词:好逸恶劳
基本字义
旰gàn(ㄍㄢˋ)
1、晚,天色晚:旰食宵衣(天晚才吃饭,天未亮就穿衣起床,多用以称谀帝王勤劳政事)。
其他字义
旰hàn(ㄏㄢˋ)
1、〔旰旰〕盛大的样子,如“皓皓旰旰,丹彩煌煌”。
基本字义
食shí(ㄕˊ)
1、吃:食肉。食欲。
2、吃的东西:食品。粮食。零食。丰衣足食。
3、俸禄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”。
4、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
其他字义
食sì(ㄙˋ)
1、拿东西给人吃:食母(乳母)。
其他字义
食yì(一ˋ)
1、用于人名:郦食其(jī)(中国汉代人)。
基本字义
宵xiāo(ㄒ一ㄠ)
1、夜:通宵达旦。春宵。宵夜。宵禁。宵衣旰食(天不亮就起来,天黑了才吃饭,形容勤于政务)。宵遁。元宵。夜宵。
基本字义
衣yī(一)
1、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:衣服。衣着(zhuó)。衣冠。衣架。衣锦还(huān)乡。
2、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:炮衣。糖衣。肠衣。
3、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“胞衣”。
4、姓。
相关汉字
相关组词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