疙里疙瘩
基本解释
词条:『疙里疙瘩』
拼音:gē lǐ gē dā
注音:ㄍㄜ ㄌ一ˇ ㄍㄜ ㄉㄚ
解释:文字不通畅,物体不平滑很粗糙。
成语解释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使用频率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主体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规用法:疙里疙瘩作宾语、定语;指不顺畅。
典故出处:清·郭小亭《济公全传》第五回:“滋着一脸的泥,破僧衣,短袖缺领,腰系丝绦,疙里疙瘩,光着两只脚,拖一双破草鞋。”
近义词:疙疙瘩瘩
基本字义
疙gē(ㄍㄜ)
1、〔疙瘩〕a.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病块,如“头上起了个疙疙”;b.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,如“芥菜疙疙”;c.不易解决的问题,如“思想疙疙”;d.不通畅或不爽利,如“这篇作文中的语句很疙疙”;e.量词,如“一疙疙糕”;f.麻烦,别扭。均亦作“疙疸”(“瘩”、“疸”均读轻声)。
其他字义
疙yì(一ˋ)
1、痴呆的样子。
基本字义
里(裏)lǐ(ㄌ一ˇ)
1、居住的地方:故里。返里(回老家)。
2、街坊(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):里弄(lòng)。
3、中国市制长度单位:一里(等于五百米)。里程牌。
4、衣物的内层:被里。
5、内部,与“外”相对,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:里外。心里。这里。那里。
6、姓。
基本字义
瘩dá(ㄉㄚˊ)
1、〔瘩背〕中医指生在背部的痈。亦称“搭手”。
其他字义
瘩da(˙ㄉㄚ)
1、〔疙瘩〕见“疙”。
相关汉字
相关组词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